了解更多 
   
 
 
 
 
所在位置 > 首页 > 七彩动态
沈阳青少年心理咨询推荐——20个抑郁休学的家庭背后原因警醒父母
 

沈阳青少年心理咨询推荐

——20个抑郁休学的家庭曝光,背后原因警醒千万父母:“孩子不是叛逆,是病了”


最近,在《解放日报》里看了20个青少年抑郁休学的故事。 


让人惊讶的是,他们大多是重点中学的优等生,原本他们的未来有无限可能。 


可有一天,孩子们突然变得焦躁、厌学、悲观、绝望、厌世…… 


比如,有的孩子原本开朗健谈,可有一天,他不仅情绪变得激动,身体也开始莫名疼痛;情况最糟时,他对母亲大声喊出:“我要杀了你!” 


有的孩子原本朝气蓬勃,却因为害怕考不上好大学,变得易躁易怒,莫名的大哭大笑,时而躁狂、时而抑郁,至今休学3年,还曾吞服安眠药自杀。 


有一位花一样的少女,在感到难受时,会不受控制地在自己手上划下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痕。 

…… 


根据中科院的调查显示: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.6%。这意味着,每5个孩子就有1个抑郁! 


这究竟是哪里出错了? 



01.

家庭环境“出错”,孩子病了


为了恢复正常,这些孩子参加了青少年抑郁训练营。 




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,他们开始了“控诉”。 


19岁的韩青,从小是别人家的孩子,可她却很自卑,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。她说:“我从来没有自己做主过。” 


不仅学习上,生活上也是,即便吃个饭,妈妈也按自己的喜好,给女儿夹去她觉得有营养的菜,哪怕女儿很讨厌吃。 


自始至终,韩青的喜恶、感觉、情绪,妈妈都看不见;所以,妈妈自觉付出了很多,韩青却一心只想逃离。 


13岁的谭谈,就读于北京重点中学,成绩保持在年级前20。她还擅长钢琴、歌剧,有上千本图书的阅读量,在同学们眼里拥有“完美人设”。 


她却说:


“因为母亲,我没有童年。她是名校的博士后,踌躇满志却有很多遗憾,我就是她消除遗憾的工具。” 


如同一个提线木偶般,一直被选择、被安排,她很“优秀”,却没有自我。 


甚至,谭谈被确诊抑郁后,妈妈还是把持不住控制孩子的心理。 


还有一位人高马大的男孩,每次发病就跑去超市的儿童玩具柜台,因为这是他唯一的快乐记忆,源自幼儿时期。 


自从父亲接管教育大权后,嘴边只有一句话:考不上清华北大,就是社会渣滓。 


男孩每天的任务就是学习、学习、再学习。直到中考前一个月,男孩崩不住了,哭着向母亲求救: 


“如果爸爸再看着我做数学题,我一个字也写不下去了……” 


这些孩子无一不是来自高知家庭,受到了很好的照顾,但他们却在无声的压抑里慢慢崩溃。 


其实父母的初衷也是为了孩子好,可孩子怎么抑郁了呢? 


父母可能不知道,在密不透风的学习环境里,成绩成了衡量孩子唯一的指标时,他很难有其他的价值感和体验感。 


所以当成绩不能证明自己的优秀,内在的焦虑又没有一个出口时,孩子就只能不断向内自我攻击,最后压抑成伤。 



02.

不要在鱼缸里养孩子


生活中,这样的父母并不少。 


他们误以为爱孩子就要替孩子规划好一切,严格督促孩子向前走。


殊不知,自己的过度干预,反而伤害了孩子。 


在心理学上,有个著名的故事。 


讲的是,鱼缸里的小鱼,每天都得到精心的照料,可2年过去,小鱼始终只有三寸长。直到有一天鱼缸被打破,小鱼被放到了院子里的水池中。仅仅两个月的时间,小鱼就从三寸疯狂地长到了一尺! 


而这种打破鱼缸,让鱼儿更快、更好成长的现象也称为“鱼缸法则”。 


小鱼需要自由的成长空间,孩子亦是如此。 


一个被圈养于鱼缸的孩子,他的世界被收窄到课桌的方寸之间,没有选择、没有自由,成长之路自然变得尤为艰难。 


就像《女心理师》里的蒋静,一个被母亲“圈养”了30年的女孩。 


她从5岁开始就被妈妈逼着学钢琴,无论寒冬酷暑,每天都要练习10个小时以上。有时候没弹好,妈妈就在边上一遍遍叫着重来,不弹好就不让吃饭。 


蒋静稍有不满,妈妈就一顿炮轰:“能给谁看呢你?长本事了你?跟谁学的啊?” 


不仅如此,妈妈还全方位地监督控制她。穿什么衣服,梳什么发型,交什么朋友都要过问。甚至,她已经成年了,妈妈还备有她房间钥匙,方便随时进出。 


有一次,她偷偷打鼓被妈妈发现,妈妈上来就把鼓槌扔了,质问她出门为什么不告诉自己:“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,你做什么都得告诉我!”




妈妈强势的爱,逼得她喘不过气来,长期的压抑,导致她患上了暴食症。绝望之余,她写好遗书,砸了妈妈买给她的所有东西,嘶吼道: 


“我根本不想拿什么一等奖!我根本不想弹钢琴!我再也不想活成你想让我成为的样子,我不想要这样的生活。”




最后,她歇斯底里地问妈妈:“为什么要困住我?” 


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表示,一个孩子,从小被外界的声音推着走,他们无法做到真实,就只能绝望地放弃自我。 


诚如蒋静,在外人看来如此优秀,内在的“自我”却是空的。她没有体验过享受自己喜欢的事是什么感觉,没有体验过“只为了让自己开心”是什么状态。 


她30年的人生,全是为了妈妈的期待而活,这种母爱的绑架让她身心俱疲,甚至不惜放弃生命,以逃脱这样的负累。 


鱼缸里养孩子,注定是一场悲剧,哪怕是以爱之名。 


因为每个孩子终其一生,就是为了摆脱父母的期待,成为他自己。 


如果父母不能看见孩子的内心,孩子又挣脱不了父母的控制,两难之境,他只能用自我放弃的方式,毁掉父母的“孩子”。 



03.

鱼缸里养不出抗挫力强的孩子


在训练营中,有一位叫袁然然的女孩,她性格开朗活泼,成绩优异。 


可她却因为一次失恋患上了严重的进食障碍,最后在焦虑情绪中抑郁了。 


她的父亲无比懊悔地表示: 


早知道女儿会因为失恋发展出心理问题,就应该多重视孩子的身心发展,而不是一直补文化课。 


是啊,养在鱼缸里的孩子,从小在学习方面被严格管控,在生活方面也被保护得很好,他们没有机会去经历、体验生活。 


所以生活中的一点点挫折,就可能是他人生中迈不过去的坎。 


想起一位网友的故事。 


从小,与学习无关的活动,妈妈从不让她参加,她几乎没有和同学出去玩过。 

即便是假期,同学们或出去旅行,或是参加夏令营,她却只能宅在家里看书,学习。 


老师和她妈妈反映“孩子有点内向,不合群”,妈妈却不以为意,认为孩子一心向学更好。 


这样成长起来的她,成绩很好,但也只有成绩好而已。 


高中时,因为被同学说牙齿长得难看,她再也没露齿笑过。 


大学军训时,她跑得太慢,被教官训话,她哭了一晚上。 


工作后,只是和同事闹点矛盾,她愣是一天都不在状态,想着干脆辞职算了。 


因为性格脆弱敏感,她在工作上经常碰壁,遇事就想退缩,想哭。 


她还惧怕一切的社交,即使是很久不联系的熟人。 


她每天都感觉很累很累,对生活有种深深的无力感。 她说:


“有些东西远比学习更重要,但父母从来没有教我。” 


是啊,不会社交的孩子,他没有办法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,也没办法在工作中获得社会认同。


一个只会学习的孩子,注定赢不了人生长跑的大考。 


孩子未来会遇到的难题,书本里没有答案。 


鱼缸里养孩子,不仅局限了孩子的视野,还狭窄了孩子的生活圈,弱化了孩子抵抗困难的勇气。 



04.

与其为孩子打造“鱼缸”

不如为孩子打造“跑道”


孩子的前半生是父母陪着前行的,而孩子的后半生终究得自己去闯。 


所以与其为孩子打造“鱼缸”,不如为孩子打造“跑道”。只有当孩子在我们打造的“跑道”上练就了一身技能,他才能在社会任何一个跑道里都能劈荆斩棘。 


1)学会三次放手,让孩子成为他自己 


前两天,朋友告诉我,他的儿子正在准备北大的自主招生考。 


羡慕的同时,我更好奇她是如何培养出成绩优异、自信开朗的孩子的。 


朋友却说没有培养,只是让孩子做主罢了。


● 给孩子选择权 


孩子能自主选择的事情,比如上什么兴趣班、阅读什么课外读物、如何分配休闲时间等等,你给他选择,就是给他信任。 


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,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选择更有担当。 


● 给孩子尝试权 


孩子想尝试的事情,如学跳舞、溜冰、参加比赛、和朋友去露营……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,她都支持孩子试一试。 


只有一次次试错,孩子才能不断收获成长的力量。 


● 给孩子决定权 


当涉及到孩子文理选择,学什么专业,选择什么样的女孩恋爱……这些人生重大问题的事情,她更是只提供意见而不干预,充分尊重孩子。 


她说:“一个孩子,只有成为他自己,他才能对自己更好的负责。” 


是啊!父母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,孩子往往会报以父母更大的惊喜。 


2)让孩子多出去走走,见见世面 


“中国榜样家长”刘称莲就提倡家长要还孩子一片广阔的天地。 


自女儿小学起,每周日她都坚持带女儿见世界,让她在体验和实践中学习,丰富内心、开阔眼界。



女儿深陷学业压力时,刘称莲曾带着她深夜飞往内蒙古,只为实现女儿看流星雨的梦想。 


凌晨4点,零下15度,空旷的荒原上,一家三口依偎着感受一道道流星划破黑夜的震撼。 


刘称莲说: 


这是一个十分疯狂的决定,但如果时光倒流,我仍会坚定的选择带孩子去。因为我知道,这样的实际行动,能够更好的支持孩子的内心,这远比简单的安慰来的更加有效。 


在刘称莲的培养下,女儿心态越来越好,成绩稳步上升,最终考进北大。 


一个孩子,体验过人生百态后,便不会困顿于眼前的苦难,对未来更加从容大气。 


为人父母,我们唯有让孩子多接触课堂外的世界,丰沛内心,他才能更好的搏击长空和远方。 



 最后 


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,每个孩子一出生,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。 


无论父母怎么“改造”,他最终还是想成为自己。 


就像这20个抑郁孩子在治疗时,指导师反复建议的:在孩子的成长上,家长需要进一步撤退。 


因为在某种意义上,家庭所给予的最好帮助,或许仅仅是当一个“陪伴者”。 


只有对自我有掌控感的孩子,他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。 


为人父母,请记住:我们的孩子属于明天,属于我们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。 


我们唯一能做的,便是给他插上腾飞的翅膀,让他在梦想的天空中翱翔。 

 


图文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
 
(点击图片,进入www.沈阳心理咨询.cn








沈阳市七彩生活心理咨询管理中心——沈城唯一荣获全国优秀心理服务机构提名的专业心理咨询中心
服务理念:专业与爱让每个生命都换发出七彩的光芒!
服务项目:沈阳心理咨询、沈阳婚姻家庭心理咨询、沈阳青少年心理咨询、沈阳恋爱情感心理咨询、沈阳职场心理咨询、沈阳人际关系心理咨询、沈阳亲子关系心理咨询、沈阳家庭教育心理咨询、沈阳情绪管理心理咨询、沈阳个人成长心理咨询、沈阳神经症性心理咨询、沈阳EAP心理咨询、沈阳身心健康心理咨询、沈阳压力管理心理咨询
咨询热线:024-23500628    13889330109(微信同步)
微信公众号:七彩生活心理家园(qcxljy52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