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更多 
   
 
 
 
 
所在位置 > 首页 > 七彩动态
沈阳青少年心理咨询推荐——这是最容易摧毁孩子的一句话
 

沈阳青少年心理咨询推荐

——这是最容易摧毁孩子的一句话




在信息飞速传播的当今时代,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:

 
  • 23岁男子因不满楼层无法使用指纹锁,强行拆毁电梯锁并从26层抛下。妈妈则认为 “他还是个孩子不能苛责” ;
  • 30岁男子因为游戏充值上当,妈妈奔走多地为孩子讨回公道;
  • 女孩儿大学毕业十年,仍在家啃老,只因无法离开爸妈独自去工作……
 与此相对应的是,在日常生活里,经常有这样的场景发生: 
  • 自己明明会穿脱衣服,可每次非得大人帮忙不可;
  • 已经上学了,遇到事情,不愿意自己做决定,一定要爸爸妈妈告诉怎么办、该怎么选;
  • 出门或上学,水杯书包都需要大人操心整理和帮忙拎,自己既不想也不动手,活脱脱一个小主子……

 有人会说,小孩子这样很正常呀,长大了就好了。 可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,孩子的独立性真的能养成吗? 



 01
独立不是 “教出来的”


独立不是 “教出来的”是与生俱来的本能  


独立始于出生,终于老去。事实上,孩子一出生,即是独立的开始。 


小婴儿与母亲胎盘脐带分离,开始学习独立地使用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。 


孩子有着一套精密的 “独立内在法则” 。 


我们不需要教孩子,独立的呼吸、消化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本能。 


他们还自然的把头埋在妈妈的胸前,寻找妈妈的乳头,主动的去吮吸。 


有时候为了更容易吸吮到乳汁,他们还会调整自己的吸吮压力。

[1] 图片 


对于那些非母乳喂养的孩子,他们会主动的寻找妈妈和母乳的气味。 


所以生命为了生存,就会本能就去 “独立” ,去获得更多的生存和融入环境的资源。 


这种独立是孩子自发无须任何人提醒的。 


独立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,并且这种本能会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升级迭代。 


比如进入 2、3岁 的孩子,会自发的反抗别人的代劳,什么都要自己来,追求自由; 7、8岁 的孩子,开始喜欢去同学家里串门,也会开始要求自己做主、把同学请到家里来——这些是他们探索独立的心理需求。 


艾里克森曾在其「阶段理论」中指出: 


儿童期(2-3岁,即第二阶段)的孩子由于已经开始学习自主如厕、穿衣等行为,因此他们会去获得一种自主感。 


这种自主感会促使他们更顺利的进入到学龄初期阶段(3-6岁),去更主动尝试新鲜事物,发展独立的人格。[2] 



  02
被过度关爱和呵护蚕食掉的独立性



在生活中,那些吃饭都需要父母喂食、或无法自己独立游戏的孩子,往往都是最为依赖父母的。 


因为对于他们来说,“吃多少”、“要不要吃” “该玩什么” “怎么玩” 都被成人所控制的。 


换句话来讲:这些孩子由于过去的生活经验,并不清楚和了解自己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。 


所以要想孩子获得心理上的独立,那么生理的独立就是不可或缺的。 


生理上的独立会让孩子拥有自我的操控感,感受到自我的 “能动性” 。 


许多家庭对于孩子关怀备至、悉心照料,特别在一些隔代养育的家庭中,还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于孩子基本的动手操作处处代劳。 

  • 比如孩子自己吃饭慢,就干脆大人一勺勺喂;
  • 孩子想自己捡掉落的玩具,大人已经手快地捡了起来;
  • 邻居问孩子一句话,孩子正在思考该怎么回答,大人已经快言快语地替孩子说了,临了还埋怨孩子回答得太慢……


 这种生理上操作的不独立让他们无法找寻到精神层面上,对自我的自信。 


就像那些能自主决定吃多少饭菜的孩子,虽然有时候可能会吃太少饿肚子,但这种可以自己独立做主的经验,会让孩子明白—— 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自己的行为可以影响着身体,自己能做更多的事情。 


孩子也会因此在未来更愿意去自主地思考和主动做出选择,内化自己的独立人格。    



03
被误解的儿童 “独立性”



在现代生活中,一个家庭的育儿方式往往是复杂多样的, 在培养孩子的方法上,有两个误区往往会影响儿童独立的发展: 


 误区一:坚持让孩子自己干,家长完全当旁观者  


不,和孩子一起做也是帮孩子独立的方式。 


有些父母会将表象当成 “独立” 性——比如孩子不哭不闹就叫独立;只要孩子开口请求帮助就是 “不独立” 。 


其实我们所说的 “独立” 更多指孩子在人格上的独立,表现在孩子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上,恰好来自于父母的支持和肯定。 


发展心理学的一项研究表明,拥有父母充当 “脚手架”(从旁辅助)的孩子,更能完成没有父母就完成不了的任务。


[3] 举个例子: 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自己穿衣服,正确的做法不是站在一旁骂孩子。 


而是先邀请孩子帮忙一起提裤子,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作用。 之后,我们可以再进一步,邀请孩子一人穿一只脚。 


最后你就会发现,当孩子熟练动作后,他会自发的希望能独立完成穿裤子,甚至不再愿意让父母插手了。 


这其实就是从零到一的过程:孩子在父母的协助中,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,这种能力的成就感推动了孩子的独立。 


所以孩子的独立并不是只能独自的面对,作为父母,我们应该帮孩子去分解难度,让他去感受自己的能力,学会相信自己能做到。 


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愿意去尝试,去获取更多独立的经验,拥有更多的独立。  


 误区二:孩子还小,为了安全不能让他自己做,等长大了再做也不迟。 


不,独立是一出生就开始的旅程,只有不断尝试和感受结果后,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。 


“你现在还小,不能做这个。” 这句话经常都会出现在孩子独立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。 


但其实孩子真的像我们以为的那么柔弱吗? 就像孩子使用剪刀,爸爸起初非常抗拒,觉得孩子肯定会剪到自己的手。 


但实际上,经过一番安全培训后的孩子,从第一次用剪刀到现在的四年时间里,从未被剪刀刮伤过。 


这一切不是因为孩子能力很强,只是我家人事前的仔细示范,和孩子自己一次次小心地尝试,让他掌握了熟练使用的技巧,从而没有受伤。 


所以敢于给孩子尝试,才能帮孩子去拓展能力,获得独立的自信。 


我家孩子从未因剪刀受伤,或许是个别案例。 


但放在更广阔的场景中:即使孩子在主动探索过程中会有一些不良后果,只要不是危及生命,那么感受下自然的后果也会让孩子更好的明白和把握自我。 


例如天冷孩子不愿意穿外套、非要选择单薄裙子—— 

没有关系!就让孩子穿上出去试一下,亲身感受温度的变化,再给她披上偷偷带出去的外套,那么下次她会更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和对待自己。     


04

父母这么做,让孩子自信又独立


 孩子的独立虽然是本能,但作为父母,我们也可以通过 一 “做好”;二 “学会” 的方式来更好的辅助孩子去发展自己的独立,最终塑造独立的人格。  


 01 做好“环境辅助”,避免亲子冲突  

很多父母不愿意孩子去尝试和独立,其实并不是他们想要控制、限制孩子,只是过程中的亲子冲突,让 “独立” 变成了一种负担。 


例如孩子刚开始学习独立吃饭时,总会伴随着打翻饭碗、弄脏地面和身体的状况。 


这种状况恰恰就是成人与孩子独立的矛盾。因为对于成人来说,此刻反复的收拾已经无法让他们冷静的去引导孩子的独立。 


因此喂饭就变成了很多老人和父母的选择。 


所以如果想要避免这种独立的冲突,那么必要的 “环境辅助” 就非常的重要。 


例如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的餐具,用深盘,而不是浅盘。 


如此可以帮助孩子自己利用深盘的边缘,更好的勺到食物,避免食物溢出; 


使用厚重的盘,而不是轻的塑料盘,孩子就不容易把盘子移动,从而掉落在地板上造成大面积的清理; 


提供一个可靠的围兜避免食物弄脏衣物; 


甚至可以在孩子进食的位置下铺设一次性的餐垫,可以降低我们地面清理难度等等。 


有了这样关于环境辅助的准备,孩子锻炼的机会多了,自主进食就不会那么容易造成亲子间的冲突,孩子进食的独立性也就不容易被打断。  


 02 循序渐进 “脚手架”,让孩子学习感受掌控自己的感觉  


独立不是一蹴而就的,它是孩子学习的过程。 


每进步一点点,孩子就离独立的里程再近了一步。 


在这个过程中,把目标分解、细化,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,会增强孩子的能动性,让孩子更独立。


比如说,让低龄孩子学会独立阅读比较难,但是我们可以根据难度系数进行分解: 从每天抱着孩子翻书 → 孩子自己抱着书,妈妈来翻 → 孩子翻书,我们孩子旁边做点其他的事 → 孩子每天自己独立翻看1分钟 → 逐渐增加到3分钟。 


如此循序渐进,我们就像一个脚手架,帮助孩子每一次自己多做一点点,不知不觉孩子的独立性就变强了。 

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要多多注重孩子的参与感。


 比如孩子总是要大人帮着穿鞋子,说什么也不愿意自己穿。 那么孩子还有什么可以参与进来的呢?是不是可以从先从选鞋子、提鞋子开始? 


只要孩子肯参与,就避免了我们和孩子的拉锯,用一种巧妙的方式鼓励孩子的积极性,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在学习。


 孩子没法一下子做的很好很独立,同样的,我们给与的指令和引导也不要一下子期望太高。 


   03 允许孩子 “慢一些”,静待成长的到来  


著名的作家木心曾经写过一首极美的小诗《从前慢》,他说: 

清早上火车站,
长街黑暗无行人,

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。

从前的日色变得慢。车,马,邮件都慢,一生只够爱一个人。

从前的锁也好看,钥匙精美有样子。你锁了,人家就懂了。

 其实对待孩子就像这首小诗,当我们用慢镜头去观察孩子,就会发现其实并不是孩子不够独立,只是我们太快要结果。 


例如看着端着满满水盆的孩子,作为成人我们总会本能的阻止他,跟他说要减少水量。 


可这样的方式虽然避免了洒水,却阻止了孩子对自我行为结果的认知。


 对于孩子来说,他知道的只是成人的要求,而不是行为的后果,这样的方式也就无法让孩子学会独立的行为思考。 


所以不如我们放慢脚步,让孩子多去探索。 即使满满的水盆洒水出来也没关系,毕竟这样独立体验更能促动孩子去思考。


   04 克制自己,允许孩子说 “不”  


在生活中,我们需要放弃成人的姿态,仔细聆听孩子的各种声音。 


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孩子的每一次说 “不”。 


因为每一次的 “不” 都是孩子独立思考的表现,是他们在尝试进行自我的决策。 


所以面对这样说 “不” 的孩子,我们应该允许他去做表达,去理解他的想法。 


例如孩子挑食,不愿意吃青菜,那么我们就应该跟孩子一起寻找挑食的原因,找寻解决的办法。 


这样的过程可以帮助孩子明白自己的拒绝并不是一件坏事,他的表达是有意义的。 


而孩子也会更愿意去做独立的思考和尝试,不会因为害怕成人的指责而不敢向前。 


总之,就像蒙特梭利所说: 

在生命的最开始,孩子就需要自己做事情。 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发展独立性,以促进孩子不断的自我发展。 


因此对于孩子来说,不管成人的想法如何,他都会自发的去追寻独立。 


作为家长,我们要的并不是去教孩子独立。而是学会避免限制他的独立。


图文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(点击图片,进入www.沈阳心理咨询.cn







沈阳市七彩生活心理咨询管理中心——沈城唯一荣获全国优秀心理服务机构提名的专业心理咨询中心
服务理念:专业与爱让每个生命都换发出七彩的光芒!
服务项目:沈阳心理咨询、沈阳婚姻家庭心理咨询、沈阳青少年心理咨询、沈阳恋爱情感心理咨询、沈阳职场心理咨询、沈阳人际关系心理咨询、沈阳亲子关系心理咨询、沈阳家庭教育心理咨询、沈阳情绪管理心理咨询、沈阳个人成长心理咨询、沈阳神经症性心理咨询、沈阳EAP心理咨询、沈阳身心健康心理咨询、沈阳压力管理心理咨询
咨询热线:024-23500628    13889330109(微信同步)
微信公众号:七彩生活心理家园(qcxljy52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