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更多 
   
 
 
 
 
所在位置 > 首页 > 七彩动态
沈阳青少年心理咨询推荐 ——原来,有种父母真的见不得孩子好......
 

沈阳青少年心理咨询推荐

——原来,有种父母真的见不得孩子好......


最近,朋友小昭有个困扰:


她发现,不知为何,当自己跟父母分享一些开心或幸运的事时,他们不是祝贺,而总会打击她。


好像,她不应该那么开心,那么幸运一样。


而且从小到大,这种情况很常见。


比如,节假日和好友聚会,母亲总会不高兴,觉得只要有时间,女儿就应该陪自己。


赚钱后第一次买好看的名牌连衣裙,自己很开心,母亲却“泼冷水”:“你穿成这样干什么?”


.....


这些事让她有种奇怪的感觉:


“我的母亲好像有点讨厌我,甚至恨我。”


不仅小昭有这样的经历,不少人成年后发现:


好像有一种父母,见不得自己的子女好。


更准确地说,是他们一方面希望你好,给你很多帮助,但另一方面,看到你好,又会不舒服,言行不一。


很多父母都是爱孩子的,那为什么会出现“见不得子女好”的情况呢?


实际上,家庭中有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,却极易被我们忽略——


亲子之间的隐形竞争关系。


这种竞争心理虽是双向的,但在父母对孩子之间更为强烈。



01

对孩子的无意攻击背后

藏着一种强大的“竞争意识”


很多人会觉得疑惑:我那么爱孩子,怎么可能见不得ta好?


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,潜意识里,自己对孩子一直是有矛盾心理的:


一方面希望孩子好,付出很多,给ta创造好的条件和机会;


但如果孩子过得太好,自己又会不舒服,觉得ta们太顺了,刺激了自己的自尊和过往。


这种不舒服来自于哪里呢?


一次聚会上,某个朋友分享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。


从今年起,她年仅7岁的女儿越来越少说话,情绪总是低落,医院评估有抑郁倾向。


这让她难以接受。


女儿原本挺正常,挺活泼的。


后来才发现,可能是因为她和女儿的关系出现了问题。


她从小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长大,管教极严,没有感受到多少快乐。


为人父母之后,儿女双全,过得也不错。


她说,自己想把所有的爱都给女儿,所以在生活中总是偏袒女儿。


不管是吃的、穿的、玩的……


什么都是女儿优先。


但奇怪的是,女儿却觉得家里最严厉的就是“妈妈”,非常惧怕妈妈。


她很委屈,自己明明已经一碗水端得很平,甚至偏心女儿。


连儿子都对自己有意见了,女儿反而不领情。


女儿为什么害怕妈妈呢?


一个细节让人瞥见真相:


虽然在生活方面,妈妈对待两个孩子看似非常公平,但每当孩子发生争吵时,妈妈却总是下意识觉得,这场“战争”肯定是大女儿挑起的。


因为儿子哭得很伤心,女儿却很淡定。


爸爸的表现则完全相反。


他会温柔地抱起看上去没什么事的女儿,安抚她。


妈妈看到这一场景后,对年仅7岁的女儿说:你别装了,你又没受伤,我知道你有什么心思。


看到妈妈犀利的眼神,女儿百口莫辩,好像自己就是一个心机很重的人,故意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关注。


这给幼小的她带来巨大冲击,更不喜欢向人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了,越来越封闭。



为什么母亲口口声声说要对女儿好,真正到了有矛盾时,又觉得女儿装呢?


最重要的原因是,她内心深处有个冲突:


一方面,她的确是想去爱女儿的,但这种爱带着很多弥补自己童年缺失的心理意义。


她把自己童年对爱的需求,对关注的渴望,都投射到了女儿身上。


于是,她对女儿好,其实就是对小时候的自己好。


但另一方面,她也会“恨”自己的孩子。


因为她曾经也是女儿,但自己的女儿拥有的爱,是她小时候完全享受不到,想都不敢想的。


特别是来自父亲的偏爱。


每一次冲突,孩子父亲总是义无反顾地站到女儿这边,而在母亲的童年记忆里,一样的事情发生后,被训斥的总是她。


这时,这位母亲看到的是,那个幼小的,即使被伤害,也无人在意的自己。


这让她原拥有的对女儿的爱意,被强烈地羡慕,甚至嫉妒吞噬,侵蚀。


她对女儿的偏心只是表面,其实是为了掩盖自己对她的羡慕,或者说“攻击性”。


在无法抑制时,她也会直接表达出来,而这根本上是想表达:


我跟你同样是女孩,为什么你那么幸运,被那么多人宠爱?


我却没有。


越比较,就越难受。


由此引发的竞争心理,非常不利于家庭关系的发展。


而这种竞争不仅发生在母女之间,其他家庭成员也是如此。




02

自尊心和控制欲太强的人

更不容易接受孩子的成功


除了因过往经历导致心理不平衡,嫉妒孩子导致关系紧张之外,自尊心和控制欲太强,也是很多人无意中会给孩子的人生“使绊子”的原因。


网友影子分享了自己的经历。


他今年已经35岁了,但很多事情还是要听父亲的。


在很多人眼里,他是很有责任心,有能力的人。


但每当他要挑战什么,例如接一个难的项目,父亲非但不鼓励他尝试,还总习惯性打击他:


“就你,真做不好!”


“你懂什么,这方面我比你强。”


“不是老爸打击你,你真不如年轻时候的我。”


....


长期下来,影子做事越来越没自信,畏首畏尾。


也许是父亲在人生中曾遭遇一些挫折,被外界认可度不高,导致缺乏自我认同,所以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,父亲会抓住一切机会向儿子表达:


“你不如我”,“你跟我比差得远”这样的评价。


仿佛只有这样,他才能找到自己缺失已久的存在感。


虽然他把自己缺失的自尊心建立在与儿子的比较上,但他内心也是恐惧的。


他担心儿子一旦做得好,超越了他,就失去了这种填补自己自尊心的重要来源。


所以他无意识中,总是会去阻拦儿子的成功。


同时,用这样的方式,他也可以实现对儿子人生的掌控,满足控制欲。


影子成长中的重要决定都受到父亲的影响,或者说“干涉”。


而他潜移默化也会觉得,父亲是比他更厉害的人。


直到有一次,上司告诉他:“我觉得你明明很有能力,但就是不自信,真的可惜。”


他才开始觉察到,他的自我认知在长时间偏颇的打压下,失去了客观的视角。


因而放弃了自己的优势,遭遇更多的挫折。


这样的父母,就像张爱玲的《金锁记》中的女主人公一样。


母亲把女儿的婚姻之路堵死,又把儿子弄成了一个丧妻的可怜人,目的就是让子女过得比自己“惨”。


这样,他们就会死心塌地守在母亲身边,一辈子被母亲掌控。


现实生活中,这类父母对子女控制欲太强,总是希望子女需要自己,依赖自己。


而当子女争气,有能力摆脱他们时,他们就不自觉地处处搞破坏。


这种暗戳戳的亲子竞争,甚至连父母自己都难以觉察,结果就造成了对孩子的隐形攻击


例如:


  • 打击批评:总喜欢无意间奚落,嘲讽,贬低,否认孩子的成就等;


  • 故意激惹:知道孩子的敏感点,总是能轻松地激怒孩子;


  • 控制欲强:比如喜欢用关系威胁如果不满足他的期待,就要和孩子断绝关系;


  • 心胸狭隘:不能容人之优点,甚至自己孩子比自身优秀都不行。


如此被父母攻击的孩子,会在家庭中产生难以觉察的,很深的内疚感。


潜意识里觉得,过得太好是不对的。


过得比父母太好,反而对不起父母。


所以他们不敢成功,不敢追求和表现自己的幸福,因而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。


这样对于父母,对于孩子,都无比可惜。




03

家庭中做到“个体分离化”

才能各自拥有更好的人生


那么,我们如何觉察和应对这种天然存在的“亲子竞争”带来的影响呢?


其实,人有嫉妒心很正常。


父母与孩子,特别是同性别的亲子,一直存在潜在竞争,不需要过度在意和回避。


关键是,这种竞争是良性发展,演化为父母孩子的彼此认同;


还是走向恶化,使亲子关系渐渐变得疏离,影响其发展;根本上取决于亲子关系是否积极、健康。


良好的亲子关系,建立在父母的人格特质、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。


所以,父母的人格健全程度,对自身心理的觉察,对子女成长的影响非常重大。


从父母角度出发,我们无法改变过去,但可以增加自我觉察:


好好地看看,自己面对孩子时,那种莫名其妙的“不舒服”来自哪里。


反思人生经历中的挫折与创伤,给自己的个性带来了怎样的影响,又如何继续影响着你的亲子关系。


特别是,回溯下自己原先家庭中继承的不安全感和低自尊,克制自己因此发展出的“控制欲”。


因为,这很可能成为你和孩子产生过度竞争心理的原因。


只有充分的自我觉察,才能最终做到分离个体化:


家庭成员之间学习把对方当做独立的个体,接纳ta与自己的不同,尊重其发展需要。


允许孩子脱离家庭,从共生走向分化,形成独立的个性和目标。



而从孩子的角度来说,我们也要意识到,“父母的爱”并非是完全的、绝对的谎言。


他们本意或有爱孩子的意愿,但自身却有很大的局限性,缺乏真正的爱的能力。


一部分时代原因,让许多父母没能拥有一个物质更为丰富的童年,受教育的机会。


还有的因自身条件有限,没实现人生目标,一生比较平庸,而又没能很好地疗愈自己。


因此,当他们看到新时代的孩子,拥有特别优越的条件,受教育的机会,能力也超过自己,过上了自己想象不到的幸福生活后,一方面欣喜的同时,也会产生内在不平衡的心理,做出无意识的破坏性举动。


目光短浅的父母可能会极力反对孩子的自主选择,认为自己曾经的经验才是最正确的。


有的则会打击孩子,让孩子无法为自己感到骄傲,而是因不足而难过,自我厌恶,生活不幸。


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形时,一定要记住:


你是你自己,你不是家庭的工具,你无需时刻回应家庭的需求,被迫扮演拯救者的角色。


无论家庭中的竞争关系给你造成了何种影响,你需要做的是,用客观的方式看待自己,用健康的方式关爱自己。


关注自己的需求,接受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和体验。


常常问问自己:


什么样的事能让我快乐?


我最看重什么?


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?


这样,你才不会在家庭的隐形竞争带来的不安和矛盾中迷失。


永远相信,自己是有价值的。


不要忘记,父母也是人,他们本不完美。


孩子也是人,他们终将独立,成为自己。


接受家庭中存在的适度竞争心理,可以让每个人都更具备完善自己,追求自我的动力。


而父母接受对孩子的隐形敌意,接受彼此都是独立的存在,才能更好与之分离,各自拥有更好的人生。



04

写在最后


想和你分享伊能静在采访中的一段话:


以前有人跟我说,你的孩子将来会飞走,我不相信的。


可是后来我觉得他不但会飞走,而且你得给他安好那个翅膀,让他飞走。


儿子18岁生日后,她给儿子写道:


得体的退出,是妈妈给你最好的爱。


无论什么时候你回头,我们一直都在这里。


如今,她觉得自己对孩子的角色,是一个“守望者”。


父母最大的成就,就是孩子可以独立离开你,完成自己的人生。


如此,父母才可以勇敢地去完成自己的人生。




本文转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
 
(点击图片,进入www.沈阳心理咨询.cn

 
 
 

沈阳市七彩生活心理咨询管理中心——沈城唯一荣获全国优秀心理服务机构提名的专业心理咨询中心
服务理念:专业与爱让每个生命都换发出七彩的光芒!
服务项目:沈阳心理咨询、沈阳婚姻家庭心理咨询、沈阳青少年心理咨询、沈阳恋爱情感心理咨询、沈阳职场心理咨询、沈阳人际关系心理咨询、沈阳亲子关系心理咨询、沈阳家庭教育心理咨询、沈阳情绪管理心理咨询、沈阳个人成长心理咨询、沈阳神经症性心理咨询、沈阳EAP心理咨询、沈阳身心健康心理咨询、沈阳压力管理心理咨询
咨询热线:024-23500628    13889330109(微信同步)
微信公众号:七彩生活心理家园(qcxljy521)